“工具类产品到底能不能赚钱?”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实操和试错后,我有一些新的理解和经验,今天就借这个机会,系统地聊聊我对工具类产品的看法。
有些建议,不听可能让你赚点小钱,听了可能让你亏得负债累累。这不是危言耸听,而是我这一年多实践下来的真实感受。
工具类产品真的不赚钱吗?
打破固有认知
首先,我必须澄清一个观点:我从不认为做工具类就赚不到钱,也不认为一定要走灰色地带才能赚到钱。
确实,灰产好赚钱是事实,毕竟人性的欲望最容易变现。但法律不允许的事情,再赚我也不会去碰。这是底线问题,不是盈利模式问题。
比如很多人说工具类产品没护城河,不值得做。我一开始也有动摇,但回过头来一看,我周围真正靠独立开发吃上饭的人,做的基本都是工具类,比如插件、SaaS、小程序、AI类产品等。
相反,那些一开始就奔着做社交平台、内容社区、下一代抖音/知乎的,最后不是做不出来,就是做出来没人用,更别提变现了。
工具类的"护城河"误区
我也认同一位CEO朋友跟我说过的话:"工具类没有护城河,很容易被取代。" 小猫补光灯就是典型例子,一有点流量就涌现一堆竞品。
不像社交平台依靠用户关系链,内容平台依靠创作者生态,工具类产品看似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护城河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工具类产品无法建立竞争优势。
工具类产品的护城河在于:
品牌认知度与信任:当产品足够知名时,用户会产生信任,并贴上"专业"的标签。即便卸载了,下次有需要也会第一时间想到它,而不是寻找新的替代品。
用户习惯:这是被严重低估的护城河。比如我虽然工作用微信,但依然习惯用飞书笔记,因为操作习惯已经养成。
数据积累:像笔记类应用,用户长期使用会产生大量个人数据。如果无法平滑迁移,用户很难选择新工具。
工具类的盈利逻辑
工具类产品的盈利逻辑和社交、内容类产品完全不同。它不需要长期留存用户一辈子,而是要在特定时间窗口内最大化价值获取。
工具类靠什么赚钱?三个核心要素:
创意:能否给用户带来新的刺激和价值体验
推广:持续获取新用户,确保ROI为正
价格优势:通过技术优势降低成本,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
就像买衣服的逻辑——我们已经有衣服了,也没坏,但看到新款依然会心动购买。工具类产品也是如此,我不需要赚用户一辈子的钱,只需要在他的新鲜感期内,或者通过一次永久订阅就够了。
产品本身重要吗?
经常听到有人说"产品不重要,营销才重要"。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。
一个产品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解决用户需求——无论是社交、娱乐还是工具需求。产品是否优秀,要看能否很好地解决用户痛点,要看用户的真实反馈。
如果产品本身都做不好,用户凭什么选择你?又何谈盈利?
营销运营确实重要,但再好的运营推广,再多的资金投入,没有过硬的产品作支撑,根本留不住用户。
举个现实例子:京东外卖现在疯狂砸钱抢市场,超时20分钟直接免单。但这种烧钱模式能持续多久?如果产品的调度算法做不好,免单活动结束后用户还会容忍频繁超时吗?还会继续在京东外卖点餐吗?
答案显而易见。
持续迭代的必要性
当然,我也不认为应该只专注做产品。这里有个平衡点需要把握。
我继续迭代现有产品,是为了:
-
更好满足用户需求
-
提升付费转化率
-
覆盖更多使用场景
比如我的翻译插件,用户希望能自动翻译网页图片、自动翻译视频字幕。虽然技术实现有挑战,但用户需求是真实存在的。如果能实现,付费率肯定会提升。
有时候,满足用户需求可能不是功能层面的,而是心理层面的。用户可能只用核心功能,但对比竞品时发现功能太少,即使那些功能用不到,但"竞品有你没有"就是心理障碍。这是我从用户反馈中学到的重要一课。
功能开发的原则:
-
确保核心功能简单易用
-
高频功能优先,核心功能优先
-
非核心功能可以隐藏,但要通过文档和宣传让用户知道
-
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
推广同样不能忽视
产品迭代只是一部分,持续推广同样重要。我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各种推广方式:
-
SEO优化:我的网站主要靠SEO和ASO获客
-
社区推广:在相关技术社区分享经验
-
ASO优化:应用商店的搜索优化
-
数据分析:通过用户行为数据改进产品
一位CEO朋友说过:"推广就是如何用最低成本,找到最精准的用户。"
手段包括投广告、线下地推、找代理、博主合作、自推、用户推荐、ASO、SEO等等。
比如我的"延期了吗"app,如果定位给装修包工头使用,我应该怎么找目标用户?在公众号、小红书投广告?那基本是大海捞针。这也是我目前面临的挑战。
多做比多想更重要
实践出真知
经常看到这样的留言:"我以前想得很多,但都没有做出来。" 这就是症结所在——多想不如多做。
我能写出这样的文章,分享这些观点,是因为我真正做了一年多才有的体验和思考。如果是一年前,我绝对写不出这样的内容。
不要盲目听信建议
不要轻易听信"工具类不赚钱"这样的建议就放弃。做了可能不赚钱,也可能像我一样赚个小钱,也可能像其他大佬那样月入几万。但不做,就是一分钱都赚不到。
也不要盲目跟风。我知道社交、内容类应用有护城河,但那是建立在产品成功之后。如果听了别人建议,特别是独立开发者的建议,也跑去做社交类应用,可能会输得很惨!
社交类应用的门槛有多高?
-
运营推广能力:需要非常专业的运营能力,这正是技术出身的我们最缺的
-
资金投入:前期基本不能变现,但服务器、数据库都需要持续投入
-
团队成本:一个人根本运营不了社交应用
-
其他隐性成本:还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成本
如果你没有能力、没有人脉去拉风投,有多少资金够你烧的?
为什么工具类是独立开发者的最优选择
经过一年多的实践,我始终认为,工具类才是独立开发者的最优选择。
这包括:
-
工具类网站
-
工具类应用
-
工具类小程序
-
工具类插件
等等各种形态。
现实数据支撑
从我了解的情况看,目前能做到不上班水平的独立开发者,绝大多数都是做工具应用、工具网站(包括SaaS)。大家关注的那些成功案例,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规律。
循序渐进的策略
当你通过工具类产品赚到第一桶金,或者有了相对成功的产品时,再去挑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项目。那时候你至少有了:
-
一定的资金积累
-
成功的产品经验
-
更好的融资能力
没有人脉、没有Title、没有成绩,谁会相信你呢?
写在最后
独立开发这条路不容易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建议。但我想说的是,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观点左右,更不要因为某些"主流观点"就放弃自己的判断。
工具类产品可能没有社交产品那样的网络效应,也没有内容平台那样的生态粘性,但它有自己的优势和盈利逻辑。对于大部分独立开发者来说,这可能是最现实、最可行的选择。
当然,这只是我基于自己一年多实践的思考。每个人的情况不同,选择也会不同。重要的是,不管选择什么方向,都要亲自去做,去试错,去总结。
毕竟,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。
如果你也在做工具类产品,欢迎留言来聊聊经验,咱们一起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。